“丰神有仪——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人物画展”在沈阳开展。展览择选不同题材种类的精品佳作,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文人仕女等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旨在带领观众一同跨越时空,领略“丰神有仪”的古代人物画风采,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在展览现场,共展出了30件(套)古代人物画作,其中7件(套)画作是首次展出,包括《济公传图册》《习训像图页》《杨清端公画像》等,其中还有备受关注的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宋摹本《洛神赋图》,宋代摹本《萧翼赚兰亭图》。此外更有清乾隆年间16.5米长的《法界源流图》首次全卷展出,这幅画是清代宫廷画家黎明的代表作,布局严谨、人物众多、场景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法界源流图》局部
辽博的这幅《法界源流图》却让我在展览现场驻足了很长时间,不仅仅是因为这幅真迹为辽博首次展出,更是因为与辽宁艺术网近期对义县奉国寺佛教壁画、盛京护国永光寺佛教壁画的艺术整理工作有所契合,它们都是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这新老艺术品在此相遇,堪比是辽宁艺术遗存的一次传承与创新的碰撞。
首先,佛教绘画起源于古印度,早在佛教寺院建立之初,佛教绘画就已经开始兴起。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的存在。这些绘画主要用于宣扬佛教教义、表现佛教人物和场景,以及营造宗教氛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绘画也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并在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佛教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此后,佛教绘画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佛教绘画艺术,艺术创作品散落在全国各地。
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
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
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
观世音
观世音
观世音
佛陀
辽博馆藏的《法界源流图》就是一部堪称佛教绘画图像的“百科全书”。是清代黎明摹丁观鹏《法界源流图》的绘画摹本,采用工笔重彩,纸本,又称《千佛图》。图像细分为九部分内容:护法天王与神龙八部;观世音;佛陀;菩萨与佛母;十八罗汉;禅宗六祖;药师琉璃光佛;护法神;帝释、梵王和舍利宝塔。全卷共绘制典故98组,千手观音、财神、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神像630多尊,每一尊都有一重福佑,以及龙凤虎狮等吉祥神兽50多种、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等,展现了富贵吉祥、福寿安康的美景。然而,丁观鹏《法界源流图》,原本是由南宋画家张胜温奉命绘制成的《大理国梵像卷》。此后,历经元、明、清、五百多年,临摹者众多。不过最为知名的是南宋张胜温、清乾隆年间丁观鹏、乾隆晚年黎明所绘制的三幅作品。这三幅最好的作品目前皆存于世上,分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佛陀
佛陀
佛陀
菩萨与佛母
菩萨与佛母
菩萨与佛母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
当时,大理国的第十八位皇帝段智兴崇尚佛教,命画工张胜温率弟子们绘成了一幅17米长的《大理国梵像卷》。绢面上依次呈现诸佛菩萨、天龙八部、罗汉尊者、供养人等700余位,画面大气蓬勃,用色讲究,笔墨精细。人物衣着繁复精美,手握各种宝器,背景仙云缭绕、佛光明亮。全卷以反映佛教故事为主,兼有反映大理国外事活动。此绘卷原为大理皇家所珍宝,直到蒙古铁骑袭来......后来,此卷被人重金购得流入中原,五百余年间,几次即将遭遇毁灭时被寺院和僧众们保护下来。直到了清乾隆年间,辗转被进贡至清廷宫内,笃信佛教的乾隆对此卷极为爱惜,但又常常慨叹惋惜这幅巨作被割裂、浸水、残破的状态。尽管如此,乾隆还是把它列为紫禁城的珍藏精品,他评价此图“信可宝贵”,并且亲笔题跋。由此,他也萌发了一个念头,何不重新描摹此画?乾隆选中了一位绘制佛像见长的画师丁观鹏,也是当时清廷画院的顶尖高手。同时,乾隆又请教了自己的佛学老师章嘉国师,对图中的佛像和人物进行了增减并重新排序,对部分法身进行调整。就这样,这幅长卷《大理国梵像卷》得以二度重生,敕名为《法界源流图》。当乾隆八十岁时,他又萌生一念,命另一位宫廷画家黎明再次描绘这幅千古长卷。至此,一幅佛图,前后辗转八百多年,至今三轴传世,弥足珍贵!
禅宗六祖
药师琉璃光佛
药师琉璃光佛
护法神
护法神
帝释和梵王
宝塔及汉文《心经》
《法界源流图》为横幅巨制,表现了佛国世界中芸芸来生的形象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布局谨严饱满。在构图方式和任务设置上,除了微小的部分有些变化之外,整体气势冲和一致,甚至有的地方比原作更加集中,用笔更为健劲有力。在技法上,此卷以重设色大描金的方法画成,用浓重的红、绿、黄、石青、石缘、描金、涂金等多种颜色,表现了佛国世界中崇高、威严、神秘的气氛。运用刚劲有力的“细铁线”,人物形体准确,流畅,神态生动。衣纹、服饰因人而异,描写精工细致,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绘画才能。人物有单体神像,有佛教故事,也有人物众多的大场面。此图虽以人物为主绕,但图中人物均处于自然景物之中,与活生生的大自然结合得十分融洽。
法海寺《普贤菩萨像》
法海寺《文殊菩萨像》
法海寺《水月观音像》
在佛教绘画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绘画表现形式:壁画。佛教壁画通常绘制在寺庙、石窟等宗教场所的墙壁上,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佛教教义、佛教故事和佛教人物。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艺术价值。佛教壁画的绘制技艺十分精湛,画师们通常运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和巧妙的构图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这些壁画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体现了画师们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比较著名的就是北京法海寺佛教壁画。法海寺壁画绘制于明朝正统年间,由皇家指派宫廷画士官在明朝皇家宫廷寺院法海寺大雄宝殿内绘制。这些壁画不仅反映了佛教的主题和教义,还融入了明代宫廷画师的艺术风格和技艺。
法海寺壁画中的《水月观音图》《文殊菩萨图》《普贤菩萨图》等,都是以佛教中的菩萨、佛等为主题进行绘制的。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中的人物形象,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的宗教氛围和信仰精神。同时,法海寺壁画的绘制技艺也深受佛教绘画的影响,采用了传统的重彩设色和高难度的沥粉堆金技法,使壁画呈现出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这些都不同于佛教卷轴画、纸本画和唐卡类艺术表现。可以说,法海寺壁画在艺术造诣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中国佛教壁画中最成熟、最精美、最高贵的唯美典范之一。画师们运用了高超的线条勾勒和色彩渲染技巧,使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传神。同时,他们还采用了沥粉堆金等技法,增强了壁画的立体感和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法海寺壁画的色彩运用极为丰富,画师们采用了天然矿物和植物染料调和而成的颜色,使壁画呈现出鲜丽明亮、丰富多样的色彩效果。这些色彩不仅增强了壁画的视觉冲击力,还使壁画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法海寺壁画局部
在辽宁省境内现存有两幅寺院佛教壁画,这里不能不为大家介绍,虽然它们都是当代的佛教绘画作品,但它们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和绘画技艺同样让人流连忘返,尽管这些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但它们所传承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创新,却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欣赏。这两幅壁画作品分别是义县奉国寺的《龙王礼佛图》,盛京东塔护国永光寺的《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说法图》、《药师佛海会图》、《海岛观音》、《二十四诸天》五幅人物壁画。
龙王礼佛图(局部)
龙王礼佛图(局部)
龙王礼佛图(局部)
龙王礼佛图(工笔重彩局部)
龙王礼佛图(工笔重彩局部)
义县奉国寺的《龙王礼佛图》壁画,绘制在奉国寺内山门内的墙壁上,画作以工笔重彩,画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看上去年代久远,但并非清朝时期所绘制。有很多人在奉国寺游记里称其为“龙王行雨图”,后多被人证实作者借鉴《永乐宫壁画》的艺术手法进行仿旧绘画,并汲取法海寺壁画形象融会而成。它真实的绘画时间是2010年,是奉国寺景区一名职工:孙剑的工笔画作品,她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并多次进修学习,其工笔画造诣颇深,曾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孙剑(女)1977年出生,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并多次进修学习,其工笔画造诣颇深,曾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但若从佛教寺院的建筑属性来看,我觉得这两幅壁画更应该称为“天龙八部护法图”。为什么说是《天龙八部护法图》,因为所创作的画面构图和形象造型,虽然与永乐宫壁画多有渊源,但与著名的北京法海寺壁画《帝釋梵天禮佛護法圖》也颇为相似。“天龙八部”是佛教用语。为善道八部众生,是佛教的护法神。天龙八部都是“非人”,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形象多有狰狞面目),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八类护法。就像不是所有人都信佛一样,也不是所有的天龙八部都是护法。只有那些发愿护持佛法、守护修持佛法者的精进天神才被称作护法善神。而这些护法形象与所画形象非常契合。
永光寺大雄宝殿壁画(局部)
永光寺大雄宝殿内壁 《释迦牟尼说法图》
永光寺大雄宝殿内壁 《释迦牟尼说法图》
东塔护国永光寺,是沈阳市极具特色、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大雄宝殿墙壁上绘制有《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说法图》、《药师佛海会图》、《海岛观音》、《二十四诸天》五幅人物壁画。这些壁画以明代佛教壁画为参考基准,以北京法海寺壁画特点为雏本,采用中国工笔重彩技法,沥粉贴金等传统工艺,由当代的绘画团队进行绘制完成的。画面构图庄重富丽、又灵动酣畅,还原明代壁画轻薄透明、如沐春风之感。以《释迦牟尼说法图》壁画为例,画面里的主佛释迦摩尼佛,他的形象很好辨认,画面中央端坐在莲花台上,手做“说法印”,手的拇指与食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展的手势,象征佛说法之意。再看他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尊比较大的菩萨。这两位是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他们三位在一起也称华严三圣。佛主两旁站着的弟子是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华严三圣周围,环绕着众多菩萨,天王、护卫者和弟子,场面确实非常壮观可以说是众神汇聚共闻佛法。
在创作中,线条的把握是壁画的关键,线条不只是粗细的把握,它更是运用抑扬顿挫的笔法方式,来呈现物体人物在三维空间中的关系。所以中国画谱上经常出现“十八描”等说法,但在壁画创作的实际运用中往往要比十八种画法复杂高超的多。除了精湛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也是工笔重彩画法里最引人关注的。颜色层层的晕染,配合着石青石绿等诸多传统颜色的运用,使得壁画在不失古朴的同时有着强烈的撞色对比。
沥粉贴金工艺
沥粉贴金工艺
沥粉贴金工艺是我国传统壁画、彩雕以及建筑装饰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段。古代这种手法多用于局部的点缀,如表现帝王将相的车饰、伞盖、朝服盔甲以及贵妇的头饰。这种古老的民间制作工艺早在盛唐时期就已广泛被采用。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以求图案有立体感。
自此,我们欣赏了清代的《法界源流图》手卷和《龙王礼佛图》、《释迦牟尼说法图》两幅当代壁画,这些绘画作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辽宁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无论我们用怎样的审美视角来对比,我想它们所呈现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