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九畹真面目,只缘未到最高重

2024-10-06

简约音乐教育教学培训移动端banner@凡科快图.jpg


在辽宁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书法艺术如同璀璨星辰,代代相传,熠熠生辉。而“九畹”书法家群体,无疑是辽宁当代书法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以“九畹”书法家为主题的作品展览,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成就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新时代辽宁书法艺术发展的推动与鞭策。

在《楚辞·离骚》中,屈原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意思是描述种植兰花和蕙草的情景,其中“九畹”用来形容兰花的种植面积。九畹的具体面积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十二亩为一畹,另一种认为三十亩为一畹。屈原通过描写兰花的种植,表达了他对兰花的喜爱和对其优良品质的赞美‌。

“九畹”的诞生与上世纪80年代书法发展紧密相关。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在辽宁沈阳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专业书法篆刻大型展览,辽宁的书法作品入展24件,篆刻入展9方,入展率居全国首位。周铁衡、沈延毅、杨仁恺及“九畹”等具有实力的书家位列入展名单,与启功、沈尹默、舒同、林散之、赵朴初、沙孟海、潘天寿、沈鹏等共同谱写了书法发展的新篇章。

在此展基础上,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1982年,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分会。1982年,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9位中青年书家,在辽宁美术馆成功举办“九畹书法展”。在展览前言中道出心声:“我们9人以风格各异的作品在一起办的展览就用屈原赋里‘九畹’一辞为题。这并非是以兰、蕙自喻,不过是借以表示在这块小小的园地里,有前辈们浇灌的心血,有我们追踪前贤的足迹、辛勤耕耘的汗水和艺术探讨的甘苦。经过二三十年的滋树,春温秋肃,雨润风抚,‘九畹’之园竟也秀然花发。然而,书法之园千亩尚嫌不广,何况是‘九畹’之地。展览之后,若能引出姹紫嫣红的繁花来,我们将感到极大的欣慰。流年似水而艺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年,“九畹”书家年龄最高的49岁,最小的35岁,正处于风华正茂的艺术蓬勃期。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198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将参展的百余幅作品成书出版并在全国发行,“九畹”之名进一步传播开来,成为当时国内书法界的风标人物。“九畹”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形成的书家群体,其展览方式与艺术风格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具有引领、开创意义。

而本次线上展览,精选了老一辈的代表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形式,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九畹”书法家群传承和发扬学习传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们的作品历久弥新,不仅继承了古代书法的精髓,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展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从行书、隶书、魏碑到草书、楷书、篆书,各种书体应有尽有,展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九畹”书法家群体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文化传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作品和理念深刻影响着辽宁的书法爱好者,为辽宁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九畹”对传统的深耕、对创新的探索从未停步,成为当代书坛风格独具、文化深厚的书法名家,同时培养了大批书法后继人才。姚志忠师生展持续经年,李仲元师生展、徐炽师生展等均以各自不同的面貌向大众传递书法艺术传承不息的力量,呼应了“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的初心。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老一辈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辽宁书法艺术发展的推动与鞭策。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书法同仁看到辽宁书法的发展脉络和传承关系,。这有助于激发更多人的学习热情,推动辽宁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喜欢书法、传承书法。。“九畹”书法家群体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辽宁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更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辽宁艺术网值此国庆佳节,与大家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辽宁书法艺术的发展,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辽宁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展品排序不分先后)

11.png

王贺良 作品

6.jpg

王贺良 作品

7.jpg

王贺良 作品


2.jpg

王贺良 作品




3.jpg

王贺良 作品

12.jpg

王贺良 作品

1.png

孙德洲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04132.jpg

孙德洲 作品


7.jpg

李仲元 作品

10.jpg

李仲元 作品

9.jpg

李仲元 作品

8.jpg

李仲元 作品


4.jpg

李仲元 作品


5.jpg

李仲元 作品


6.jpg

李仲元 作品


3.jpg

李仲元 作品

1.jpg

陈复澄 作品

2.jpg

陈复澄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31102.jpg

陈复澄 作品

640.png

姚志忠 作品

1111.jpg

姚志忠 作品

2222.jpg

姚志忠 作品

640.jpg

姚志忠 作品

4.jpg

姚志忠 作品

640 (1).png

姚志忠 作品

640 (1).jpg

姚志忠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316.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351.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339.jpg

徐炽 作品

88BEED41AA3382511078AEE2526_8D2649C9_17564.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405.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402.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413.jpg

徐炽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0425.jpg

徐炽 作品

14.jpg

聂成文 作品

11.jpg

聂成文 作品

9.jpg

聂成文 作品

6.jpg

聂成文 作品

7.jpg

聂成文 作品

12.jpg

聂成文 作品

4.jpg

聂成文 作品

2.jpg

聂成文 作品

13.jpg

聂成文 作品

1.jpg

聂成文 作品

5.jpg

郭子绪 作品

2.jpg

郭子绪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5446.jpg

郭子绪 作品

微信图片_20241006115431.jpg

郭子绪 作品

1.jpg

郭子绪 作品

212.jpg

董文 作品

8132da9fc5674c9584a4dfce2dcda082_th.jpg

董文 作品

2121.jpg

董文 作品

1cd447ca-b490-44c2-bd31-414cf615f70e.jpg

董文 作品

cf4a3df3-74a9-4795-b0e4-c3658226be15.jpg

董文 作品

640.jpg

董文 作品


后 记

在学习、整理和筹备这次“九畹”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线上展中,得到了一次心灵与艺术的深刻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老一辈书法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书法造诣,留存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墨宝,在赞叹之余,也不禁对书法学习和传承之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书法,作为中国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艺术,其内涵之丰富、技法之繁复,堪称学海无涯。笔、墨、法、度,都蕴含着书家的精神与内涵、智慧与情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和布局,更要学会用心去感受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去领悟书法背后的思想文化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欣赏九畹书法家的作品,无疑会为更多的人提供一个个绝佳的学习范本。从作品中看到书家临池不辍,对笔法的精湛掌握,对结构的巧妙安排,以及对整体气韵的生动把握。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深远影响。
然而,正如学海无涯一般,书法之路也是永无止境的。即使你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书法技巧,也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因为书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提升。只有不断地追求和超越,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接近那个内心的理想境界。
因此,让我们以“九畹”为榜样,用心去感受书法的魅力,用勤奋去锤炼自己的技艺,用智慧去领悟书法的真谛。就像我所感悟的:不识九畹真面目,只缘未到最高重。
—— 陈念延 (策展人)






阅读189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