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东北地区行政建置最早的古城。辽阳在东汉至西晋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孕育了无数艺术瑰宝的地方。其中,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以其珍贵的绘画遗迹和承载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辽阳汉魏壁画墓群的年代跨度近300年,从东汉中晚期至西晋时期,时间上限距今约1800年。较甘肃敦煌莫高窟石窟壁画还要近300年。
辽阳壁画墓群主要分布在辽阳北郊的太子河沿岸,形成了约8公里的“马蹄形”墓葬分布区域。壁画墓多由淡青色石板构筑,画师们直接在墓室的石壁上作画,这种技法在当时辽阳地区(古称襄平)所独有,体现了极高的绘画技艺和审美水平。大家知道欧洲文艺复兴提出了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就是文艺要以人为中心,不是以神为中心,就此以挣脱宗教思想束缚,从而吹响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而当时那一幅幅堪称华丽的古典现实主义的辽阳汉魏壁画,则活生生地印证一个不争的史实:中国至少比欧洲文艺复兴要早1200多年,就已成熟地实践着以人为中心的绘画思想。
从艺术角度来看,辽阳汉魏壁画以其写实的手法、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东汉至西晋时期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壁画内容多为饮宴、仓廪、庖厨、楼阁、骑从、车马出行、杂技百戏等,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内容,也生动地再现了豪门大族的奢华生活场景。例如,《凤凰楼阁百戏图》描绘了楼阁重檐三层,楼下广场上进行着一场精彩的乐舞杂技演出,演员们载歌载舞,各献绝技,画面人物姿态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而《车列出行图》则展示了汉代帝王和高级官员出行时的盛大场面,车队阵容强大,气势威严,画面保存完整清晰,人物造型生动逼真。
凤凰楼阁百戏图
车马出行图
辽阳汉魏壁画的绘画技法精湛,画师们采用墨线勾勒后平涂诸色的方法,使得画面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这些壁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壁画是一种画在墙壁上的艺术,在世界许多远古文化当中都有壁画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一种绘画形式。说起壁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壁画大多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相比之下,早在东汉时期,辽阳已经出现了壁画墓。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壁画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技法娴熟,绚丽多彩。虽然绘制这些壁画的画师已不可考,但是他们用高超的艺术创作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艺术。在内容上,很多壁画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题,涵盖了政治、军事、农业生产、出行等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些壁画有“以形写神”的特点,提取某一时刻的情节,以简练的手法,写实的风格,勾勒出人和物的形象。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也是当下美术创作的主题。
人物造型上,简洁明快、立意明确、构图适当、用色质朴单纯、情节丰富生动、图像组合主次分明,简约的形式和纯朴的绘画技法,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水平。色彩上,辽阳汉魏墓壁画对色彩的使用较前代更为丰富,汉代墓室壁画中色彩的种类,主要包括黑色、红色、白色、黄色、青色等,以及相互调和或稀释产生的各种复色。值得强调的是,壁画中还出现了蓝色、绿色等色彩。画面构图上,这些壁画展示出来的是汉代人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线条和色彩的创新运用,勾线后色彩平涂的手法使得画面颜色有了深浅变化,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并对后来佛教传入后兴起的石窟壁画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有趣的门犬图,画师一定很有想法
从汉魏墓壁画开始,绘画的“三远”空间观(即表现大场景的章法铺陈经营)更加丰富了平面画的艺术表现力。而它在线条和色彩上的探索,将中国画的表现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一直影响之后中国画创作。辽阳汉魏墓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为汉魏时期绘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可视的形象素材,为后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还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对周边文化及对后世美学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辽阳汉魏墓壁画既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画论的立论基础之一。
敦煌壁画则以其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著称于世。壁画中的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色彩鲜艳而富有层次,构图巧妙而富有变化。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还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既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吸收了西域艺术的精华。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上,还体现在其对中国古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深远影响上。从艺术价值来看,辽阳汉魏壁画与敦煌壁画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当然从艺术价值上看,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更为突出和显著,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还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不仅是东汉至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反映和墓主人生活的缩影。汉魏壁画墓群所以出现在辽阳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汉武帝以来,厚葬之风盛行,而汉代人信仰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人死是灵魂到了另一个世界。另外,东汉施行“举孝廉”制度,“孝悌”成为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标准。因此儒家学说,特别是“仁孝”思想为厚葬风俗的出现和盛行也提供了思想和礼制上的依据,建造高坟大冢蔚然成风。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各路诸侯相互争战,辽东地区相对安宁,中原不少名士、名流为避战祸而隐居辽东,为辽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礼仪制度。公孙氏三代四人在辽东地区割据50年,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为汉文化礼仪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高坟大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襄平,是联系中原与东北的关键节点,官员的流动和商贾的往来,将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壁画墓传播到襄平,并在这里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了研究东汉至西晋时期辽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同时,它们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由此,辽阳汉魏壁画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辽宁最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