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艺术网追寻辽宁历史文化遗存-辽阳白塔(广佑寺佛塔)。辽阳白塔作为辽宁省辽阳市(古称:襄平)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辽阳白塔原是古代广佑寺内佛塔,广佑寺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在佛教文化中,白塔被视为佛的象征,是信众们朝拜的对象。辽阳白塔作为一座佛教建筑,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融合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等。辽阳白塔作为辽代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见证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发展。它不仅是辽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辽阳白塔对于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座古塔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建筑技艺和艺术风格。
关于辽阳白塔的始建年代,存在多种说法:其一是建于汉代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辽阳城被皇太极夺取,成为后金(也就是清朝前身)的领地。这一年,工匠对白塔南面的广佑寺进行了重修,并留下重修碑记。碑记中明示,辽阳白塔创建于汉代。“白塔建于汉代”的说法自此成为不少地方志中有关白塔建造年代的依据。不论是清康熙年间的《辽阳州志》,还是民国年间的《辽阳古迹遗闻》,均采用了这一说法。虽然这块石碑已失踪,但“白塔建于汉代”的说法却深入人心。
其二是建于金代:1928年,《辽阳县志》的编纂人员根据此前几年辽阳出土的一块石碑,推断辽阳白塔建于金正隆六年(1161年)。也就是说,辽阳白塔建造于金代,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年),这一说法主要依据于1922年在辽阳旧城西北发掘出的一块名为“东京大清安寺九代祖英公禅师塔铭并序”的塔铭。而且这座塔与被后人称为“小尧舜”的金国第五代皇帝完颜雍有关。因为这是辽阳白塔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的史料依据做考证,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少学者在著书立说中纷纷引用此观点,认为白塔建于金代,但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完颜雍正隆六年(1156年)为其母李氏建塔的塔铭。塔铭内容记叙的地理位置与现存的白塔毫无关系,从而否定了金世宗力其母建塔的论点。
第三种是建于辽代:1989年,在维修辽阳白塔时,维修人员在塔顶发现了5块不同历史时期的维修铜牌。在5块铜牌中,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是其中最早的一块。文中记载:“兹塔之重修,获睹塔顶宝瓮傍铜葫芦上有镌前元皇庆二年重修记,盖塔自辽所建,金及元时皆重修,迨于皇朝,积四百余年矣。”记载的大意是,明朝的工匠在永乐二十一年修塔时,曾在塔顶发现了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的修塔记录。因此,当时的工匠分析认为该塔建于辽代。因为元与辽相隔时间并不远,所以说白塔始建于辽代是较为可信的。
明万历年间重修碑刻(辽阳博物馆藏)
第四种则是建于唐代:在维修人员发现的5块铜牌中的另外一块,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留在塔顶上的。这块铜牌的时间比明永乐年间那块晚了167年。这块铜牌上记载:“辽阳城外西北隅有塔,考诸古传云,始建于唐贞观乙巳。”这也就是说,明万历年间的工匠认为白塔建于唐代,而从“考诸古传云”这句话中可知,在明朝万历十八年之前,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认为白塔建于唐代了。
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辽阳白塔始建于辽代。除了1989年维修人员在塔顶发现的那块明永乐二十一年的《重修辽阳城西广佑寺宝塔记》这个依据外,专家从辽阳白塔的造型以及砖雕纹样等很多细节上看,它也是典型的辽塔造型,这些造型特征在其他辽塔上都有体现。而其他的很多说法,这可能是明代人受正统观念的影响所致。明朝时,辽东的汉人长期与蒙古、女真等民族军事对峙,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充满敌意和蔑视。为了掩盖辽代契丹人建塔的事实,明朝工匠有意将这座东北地区最宏伟的佛塔年代向前推至唐代,并将建塔的确切时间定位在唐太宗东征的贞观十九年(645年),所以才有明万历十八年《重修广佑寺白塔碑记》“始建于唐贞观乙巳”之说。此后,又有1635年天聪碑“广佑寺白塔和广佑寺建于汉代,并经唐尉迟恭重修”的说法。1988年,辽阳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标志着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
远望白塔
辽阳白塔
辽阳白塔复刻(辽阳博物馆藏)
辽阳白塔的建造工艺、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都是非常珍贵的。辽阳白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垂幔式密檐舍利砖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项四部分组成,高70.4米,塔檐逐层内收,檐角悬风铃,檐间置铜镜;塔顶仰莲承覆体,最后以刹杆装饰火焰、相轮、宝珠结束。因塔檐间立壁和塔腰八面均涂有白垩,故称白塔。辽阳白塔的建筑是辽代风格,筑塔的槽沟砖滴水的麦叶纹也是辽代特征。辽阳白塔体量雄伟、仪态端庄、比例匀称。栏板、倚柱、斗拱等均为砖雕仿木结构,制作精细而准确,塔身的浮雕、佛像,形象逼真,线条流畅,造型秀美。
辽阳白塔整体风貌
辽阳白塔基座是由台基和须弥座组成,台基为八角形石筑高土台,台基总高6.2米,外用石条镶边砌成八角形两层台基,土台坡面覆盖石板护坡,第一层台基为毛石墙面,无地墁;第二层台基为青条石墙,条石地墁,并有较大坡度。两层台基外面青砖雕有斗拱三铺作,俯仰莲瓣,伎乐人,栏板花纹,须弥束腰。台基上部有须弥座,高8.78米,下部为叠涩上收的砖壁。墙面收分较大,外面青砖雕有跑狮和小佛龛、束腰、再上为砖雕三铺作斗拱,再上有砖砌莲瓣两层。上部为两层很矮的束腰须弥座,总高1.52米。两层束腰之上是一道普板枋,上有斗拱承单檐,檐上有瓦垅,瓦有筒瓦当,板瓦当。
辽阳白塔塔基示意图
辽阳白塔初层塔身在塔座之上,高12.7米,仿木构建筑。立在两层大仰莲莲瓣上,平面八角,角部施圆柱,砖雕五铺作斗拱,承托檐部。每面的壁面中间砌出一道横格,分塔身为,上下两个框。白塔塔身的砖雕线刻生动流利、形象庄严肃穆。正南斗拱的拱眼壁,横排嵌着木制匾额四方,上面有“流”、“光”、“碧”、“汉”四个大字,为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补增。辽阳白塔初层塔檐以木制方棱出檐、椽上斜铺瓦垄,挑檐前端皆有卷刹。角梁为木制,前端套兽亦为陶制。檐角下是瓦勾头,以大青砖作底瓦,上盖简瓦。檐角八角稍微外翘,飞橡远伸,每个塔檐转角椽下悬挂着铜铸合铁风铎,即风铃。辽阳白塔下层须弥座上每面中间为一个半圆形券门,内一小卧狮;券门两侧各镶砌模印“双狮戏球”的雕砖板九方。上层须弥座每面嵌有模制的一佛二菩萨造像五组,每组中间都是一块模制的佛龛大砖,龛内一坐佛,两边各一块模印菩萨像立砖。八面转角为模制力士立像。
辽阳白塔塔身造像
辽阳白塔初层塔身每面的壁面下部框高,中间眉拱龛,龛上垂幔式宝盖、璎珞四垂,有双龙戏珠、飞天、蕃莲、双凤等雕饰,龛内一坐佛,龛内砖雕座佛是后来补的,龛内坐佛高2.55米,其中头部0.5米,身1.15米,莲花座0.9米。八面分别端坐释迦牟尼的八大弟子佛,坐在高束腰须弥座上,背靠朱色火焰纹,神态庄然恬静。龛外左右二砖雕胁侍菩萨,砖雕胁侍高3.25米,宽0.97米,足踏莲花,双手捧钵,或持莲合十。横格上部短矮,正中一垂绶大宝盖,左右上角二飞天。菩萨、飞天、宝盖为预制件,嵌入塔身。塔身立壁壁面上每面嵌铜镜各一面,共镶96面。铜镜背面饰纹各种鸟、兽、人物。
塔身嵌入飞天造像
塔身嵌入飞天造像
塔身嵌入飞天造像
辽阳白塔复刻木模型(辽阳博物馆藏)
辽阳白塔复刻木模型(辽阳博物馆藏)
辽阳白塔复刻木模型(辽阳博物馆藏)
辽阳白塔塔檐十三层,高21.9米,由下向上逐层内收:第一层檐下有斗拱。与塔座斗拱相同,角檐的飞椽悬风铎,第一层檐下排列木檐橡,各橡悬风铎,上铺瓦垅。上部屋面做法同第一层檐。从第二层以上各檐均系以七层大青砖叠涩出檐,收度比北镇双塔稍大,每两层檐之间置立壁。第十三檐向上为塔顶,高3.62米。八面坡同由青灰筒瓦铺瓦,塔顶檐层起脊飞檐较高而突出,脊端筑有戗兽和套兽。为加固刹杆,由刹杆底部龙背交叉火焰环顶部与八角垂脊翘檐拉直八根铁链,链头处共嵌着八个鎏金宝瓶(俗称铜葫芦),由上下两个半圆扣合而成。辽阳白塔塔顶坡至上刹尖为塔刹。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构成。刹座(也称小塔由基座和仰莲组成。铜镜下有西南刹门,上面为两层砖砌八角形青灰仰莲及砖砌覆钵(宝瓶),刹座总高6.44米,莲瓣和瓣与瓣间都有排水孔。刹身有圆光(火焰环、相轮、宝珠,串于方铁刹杆之上。方铁铁刹杆竖立在刹座之上,高9.24米,起避雷针作用,中穿铜质宝珠5个。塔顶为砖砌覆钵及仰莲,高6.8米,上栓8根铁链,每根长14.15米,分别于8角垂脊宝瓶相连。塔刹上竖刹杆,高9.9米,直径0.9米,中穿宝珠5个,火焰环、项轮各1个。宝珠鎏金铜质,周长2.94米,高0.8米。宝珠下系火焰环,周长2.3米,相轮在2至3宝珠之间。刹杆帽为铜铸小塔。
辽阳白塔塔顶
辽阳白塔作为辽代文化的代表、佛教信仰的象征以及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不仅见证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还融合了汉民族与佛教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辽宁地区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