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行行隽(juàn)永的文字,都成为了时间的见证。《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便是这样一件令人陶醉的艺术品,它融合了文学与书法的精髓,展现出了赵孟頫与欧阳修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这也是辽宁文化遗存的艺术珍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为:行书,纸本,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总40行,共414字。
赵孟頫,这位元代的书法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欧阳修的《秋声赋》演绎得淋漓尽致。全卷以行书书写,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赵孟頫的书法深得二王遗韵,却又独具匠心,将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赵孟頫精湛的书法技艺,更能感受到他对《秋声赋》这篇文学杰作的深刻理解与敬意。
在赵孟頫的笔下,《秋声赋》的意境得到了全新的升华。他运用精湛的书法技艺,将欧阳修的文学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引领着观者进入那深邃的艺术世界。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那秋风中飘荡的落叶声、感受到那草木凋零的悲凉气息,更能体会到赵孟頫与欧阳修两位大师心灵深处的共鸣。
《秋声赋》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名赋,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赵孟頫以行书书写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赵孟頫在书写时,将这种悲凉、哀愁的情感融入笔端,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深沉的艺术氛围。然而,赵孟頫并未完全沉浸在这种悲情之中,而是以一种超然圆润的心态去诠释这篇赋作,使得整幅作品在哀而不伤中透露出一种从容开阔的壮美。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局部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局部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局部
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无疑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见证了赵孟頫与欧阳修两位大师在文学与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更成为了后世研究元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这幅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刻历史内涵,使得它在艺术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数书法家在研习赵孟頫的书法时,都将这幅作品视为重要的范本之一。它所展现出的行书风格、结体特点以及气韵生动的笔墨技巧,都为后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综上所述,《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不仅是一件令人陶醉的艺术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瑰宝。它让我们在欣赏赵孟頫精湛书法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欧阳修文学韵味的独特魅力。这幅作品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照耀着艺术史的长河。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元赵孟頫书欧阳修秋声赋卷》
《宋欧阳修秋声赋卷》释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烈,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