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是辽宁省博物馆宋代书法藏品中极为珍贵的一件,也是欧阳修传世唯一真迹。《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书心纸本,纵 30.5 厘米,横 66.2 厘米。由欧阳修书《欧阳氏谱图序》稿、《夜宿中书东阁诗》和北宋中书所录旨挥三部分内容构成,这三段内容左侧各有一段南宋周必大的题识。书心后接拖尾,拖尾纸本,纵 30.4 厘米,横 308.1 厘米,有元、明 13 人题跋。
《欧阳氏谱图》是欧阳修为其家族所修家谱,在“五世则迁”基础上,以两个“五世”为一谱图,以第五世玄孙为第六世高祖,编成实际为九世的谱图,开创了私修家谱新范例,影响直至明清家谱修撰,广为后世借鉴。为说明欧阳氏姓氏来由、家族历史传承、祖训、修谱的因由和修谱原则方法,欧阳修作了《欧阳氏谱图序》。《谱图序稿》墨迹是其草稿,纵30、横18厘米,上书墨迹9行215字,首行距纸面右边仅0.5厘米,末行距纸面左边1.5厘米,纸面上边紧贴文字,下边多处破损造成文字缺失。此墨迹无欧阳修款印,右侧接缝钤“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二印,左侧接缝处钤“中书省印”,书心有一朱文方印不识。全文经过多次修改,增加文字5处21字,其中4字增加后又删去;改写文字6处,删去文字12字。
全文如下:
注:原文删去字:而;旁注增加字:往;无法释读的字:□;可以释读的原文缺字:史。
1.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而今士大夫虽显族中名家,多失
2.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旧世遗族,时时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
3.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求备前世简而未备欤?因采太史
4.公年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之,作为谱图。上自高祖,下
5.止玄孙,而别自为世□。凡自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考为玄孙,下系其孙
6.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而
7.行□之□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各系其子孙,则
8.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其亲疏不乱,世次传虽
9.远而其传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欧阳修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和士兵暴动蜂起,北方的契丹和西方的西夏频繁侵扰宋朝北部和西部边疆,内忧外患交织,北宋王朝统治面临危机,传统的伦理纲常也受到冲击,同时佛教、道教对儒学产生极大威胁。为了尊祖收族,提高家族凝聚力,增强社会稳定性,早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2)就有诏书敕令文武群臣自修家谱。欧阳修“以儒学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在北宋学坛”,主张整饬(chì)道德,维护纲常,推行儒家忠孝礼义之道。自景祐二年(1035),为“借史学整饬人伦道德,挽救颓败世风”,欧阳修开始效法《春秋》,“褒善贬恶,匡时弊,正乱君”,私撰《新五代史》,直到皇祐五年(1053)完稿,其贯穿始终的是对伦理纲常的整饬和维护。这种思想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层面则是要“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这样的祖训教育后人。而经历过唐末五代战乱,欧阳修的家族“或微或绝,分散扶疏”,不存“尊尊亲亲之道”,其族人已不清楚欧阳氏的由来和祖先传承的历史,更不了解“祖先长期形成的遗德和祖训”。为了整饬伦理纲常,有必要重新整理家族的历史传承。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居青州,重新修订谱图,并将之镌(juān)刻在“泷冈阡表”碑阴,又作一篇《欧阳氏谱图序》,同刻于碑阴。
第二段:《夜宿中书东阁》是欧阳修作于嘉祐八年(1063)十二月的一首七言律诗。此墨迹是欧阳修作此诗的手稿,《夜宿中书东阁》诗见著录于欧阳修自定《居士集·卷十三》,其中“白首归田空有约”句,《居士集》中“空”字改“徒”字,周必大注:“‘墨迹’作空”,其所指“墨迹”就应是此卷欧阳修书法墨迹。。《夜宿中书东阁》,纵28厘米,横17厘米,上书墨迹6行67字,其中2字经过删改,第1行至第4行是诗文正文,第5行为诗题“夜宿中书东阁”,第6行“攻字同韵否”是欧阳修不能确定诗中所用“攻”字韵脚的一条记录。首行墨迹距纸面右边0.5厘米,末行距纸面左边2厘米。书心左上角钤“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左侧接缝钤南宋“中书省印”朱文方印。全诗“翁”“功”“攻”“中”押“一东”韵,对仗工整,格律清晰,抒发诗人对于自己年老衰病的惆怅,对于新帝英宗即位之后政事的担忧,以及对先帝仁宗的怀念,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感怀诗。
全文如下:
注:原文删去字:宁负;旁注增加字:空有
1.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2.白首归田空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
3.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4.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5.夜宿中书东阁。
6.攻字同韵否?
前两句是欧阳修对于仁宗时期自身经历的回顾。皇祐五年,欧阳修将母亲归葬沙溪泷冈,但因“力所不周”,仓促之间未能在父母坟墓周围种植松柏,盖造屋宇,也未能刻立碑碣。当时欧阳修对着参加葬礼的“乡人、父老、亲族、故旧”发誓,丁忧服除后,会向皇帝乞求一个在江西的差遣,方便就近照看祖坟,并完成这些未尽事宜。然而从至和元年(1054)欧阳修丁母忧结束,自颍州归开封,就开始任翰林学士,直至嘉祐八年,仍然未能践行前约返回江西。
翰林学士需要定期在禁宫为皇帝讲说经义,每年“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长至日,遇隻日入侍迩英阁,轮官讲读。”可谓与皇帝“最为清近”。皇帝时有询访,欧阳修常与之相议论,但自谦“碌碌随众人,未尝有所建言”。自丁忧归京,欧阳修已“鬓须皓然”,自觉“眼目昏暗,脚膝行步颇艰,右臂疼痛,举动费力”,常称病翁,为翰林学士的几年中时常与梅尧臣、范镇、刘敞等人诗酒唱和聊以慰藉。
第三句,“攀髯(rán)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是这首诗的核心,“攀髯”来自黄帝崩后乘龙归去,小臣持龙髯欲跟随而不成的典故,是欧阳修对仁宗的哀悼。宋仁宗驾崩后,养子赵曙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即位后就称病,“诏请皇太后同听政”,与曹太后关系不睦,政权交替之间,危机四伏,欧阳修尤感心忧。
第四句,说明作诗时欧阳修因事留宿中书东阁,恍然回到了仁宗朝身为翰林的宿直经历,点明作诗缘由。嘉祐八年四月欧阳修转任户部侍郎,仍参知政事,但不再是翰林学士,不再需要定期值宿禁中。而这一天,欧阳修因事留宿位于禁中的中书东阁,恍然间仿佛回到了仁宗时期自己作为翰林在禁中值宿之时,不禁发出感慨。
此诗后附原在其纸背的中书门下所录旨挥:“子顼出,奉□入内内侍省取旨施行。”“顼”英宗子是赵顼(xū),查宋史可知十二月“乙亥,淮阳郡王顼出阁。”可证《夜宿中书东阁》作于嘉祐八年十二月乙亥日之后。
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通篇受颜真卿的影响,书写随意轻松,流畅自由,虽多有涂改、增删,却毫无故作之意。此卷是欧阳修为记述其文学作品所写,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书法纪录,践行了欧阳修“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它时便为故事”的书法理论思想。此卷墨迹北宋流传情况不明,见不到相关著录,有可能是在欧阳氏家族内部流传。
南宋时,《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出现在周必大的著录中。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号省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绍兴二十年进士,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左丞相少保,封益国公,卒谥文忠,是南宋颇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周必大极敬重欧阳修的为人和诗文,尊其“道德文章百世之师表”,收藏有许多欧阳修的书帖,著有《六一先生墨迹跋》等10篇文章。
南宋周必大三段题识墨迹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墨迹上有周必大三段题识,第一段题识在《谱图序》左侧:“右欧阳氏谱图序稿”,是后人认识欧阳修谱图序最直接的文字依据。第二段题记在《夜宿中书东阁》和中书录旨挥中间:“右欧阳公嘉祐八年冬末诗。按昭陵以是年春晏驾,十月复土。时厚陵再属疾,两宫情意未通。故有攀髯路断,忧国心危之句云。”周必大查证历史,推断欧阳修作诗原因。第三段题记在中书录旨挥左侧:“右两行,元在欧阳公诗稿之阴,殆中书所录旨挥,盖神宗以是年九月封‘淮阳郡王’,改赐今名。十二月乙亥出阁,正当时事也。淳熙乙巳春。必大谨记。”特别说明中书录旨挥和《夜宿中书东阁》的位置关系,结合历史记载,证实欧阳修作此诗的时间。
后两段题记见于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从周必大题识来看,淳熙乙巳(1185)春之前,欧阳修书《谱图序》、《夜宿中书东阁》俱已入藏周手。他将这两件欧阳修的书法与北宋中书省所录旨挥合装为一卷,“三纸接裱毕,旋即于空白处穿插写下三段题跋。”另外,在三件墨迹接纸处钤有三方“中书省印”,都是周必大所钤(qián)。
周必大之后,此卷收藏情况不明,到元大德己亥年间(1299),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之于庐陵好事者之家,其后交由欧阳修八世孙欧阳彦珍收藏。欧阳耐轩,欧阳修六世孙,生卒年不详,元大德己亥年(1299)之前在庐陵安福州任教,任满离职后,往沙溪拜谒泷冈祖坟,去青州摹泷冈阡表碑文回到庐陵,后从庐陵一好事者家中获得欧阳修《族谱序》稿真迹。欧阳彦珍极珍视此卷墨迹,邀请多位当时名家观摩此卷,并为之题跋。现有12人跋文,均由欧阳彦珍邀请写作,其中6人跋文无年款,6人跋文有年款,元延祐己未闰八月癸亥(1319年闰八月)徐明善为最早,至正六年(1346)九月十一日欧阳玄(1274~1358)为最晚。
元代刘参的跋文墨迹
这12人跋文中刘参(生卒年不详,题跋于至顺壬申(1332))、郑晟(生卒年不详,至元丁丑中秋(1337年8月15日))和王纉(生卒年不详,题跋至元丁丑建子月望(1337年11月15日))的跋与欧阳彦珍的生平及此卷在元代的部分鉴赏有关,以刘参的跋为最重要。元大德己亥年,欧阳耐轩与刘参先后任教安福州,欧阳耐轩离开安福州之后与刘参保持了书信联系,曾在信中告知刘参他前往泷冈祭拜祖坟,去往青州拂拭泷冈阡表碑并摹写墨本带回庐陵,其后在庐陵一好事者家中得到《族谱序》草稿真迹。刘参早知收藏此卷的好事者亦十分珍视,欧阳耐轩必然是以相当的诚心才使对方割爱相让,他也高兴得为之举杯庆贺。此后欧阳耐轩过世,刘参在至顺壬申年到钱塘为江浙秋闱校文,欧阳彦珍时为江浙行中书省官吏,特去其所居旅舍探访,并将此卷墨迹给刘参观摩。刘参此跋揭示了欧阳耐轩的部分生平,提及此卷如何入藏欧阳耐轩手中,及递藏于欧阳彦珍的简要情况,说明欧阳彦珍“宝爱甚于前人”。郑晟的跋文中提到,他曾在清漳郡治(或为山西漳河上游)拜观此卷。王纉(的跋文中也提到,欧阳彦珍曾作为他的贵客,将此卷给他观摩。
其他的跋文中张雨、欧阳玄、泰不华(1304~1352)均是元代著名文人,他们的跋文均对欧阳修此卷墨迹的珍贵性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张雨的跋文或许是作于欧阳彦珍游历南京时。泰不华的跋文显示他没有亲见此卷,是听闻欧阳彦珍藏有此卷而作跋,是应欧阳彦珍之邀而作。欧阳玄的跋文除赞赏欧阳氏谱图的重要性之外,特别提到欧阳修的经学研究极精,格外关注了《夜宿中书东阁》诗,提到欧阳修在仁宗立储和英宗、神宗在位时的贡献,欧阳修虽位极人臣,但平生“唯以翰林为乐”的初心。
明代宋濂跋文墨迹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在明代的收藏情况不明,仅有宋濂(1310~1381)一跋,考证欧阳修此墨迹《谱图序》稿作于宋至和二年,肯定周必大的题识。宋濂观摩此卷诗文稿时,《谱图序》稿仍是完整一卷,卷首周必大的“益国之章”仍在,他认为周必大钤“中书省印”的时间是在淳熙十四年二月之后,钤“益国之章”的时间是淳熙十六年三月之后。跋后钤有“太史氏”朱文方印和“金华宋氏景濂”朱文方印,从宋濂使用“太史氏”印章来看,此跋应是作于明洪武元年(1368)宋濂主持编纂《元史》之后。
此卷在清嘉庆年间进入内府收藏,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宝笈三编”“嘉庆御览之宝”等钤印。《石渠宝笈》著录中提到:“……‘益国之章’,今卷首皆无之,本已残缺,或为人割截所致。”可见此卷到清嘉庆时已经丢失了《谱图序》稿前半段,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了。此后,溥仪在1924年夏天钤有“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在离开清宫前,以赏溥杰为名,连同其它一些书画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溥仪携逃至吉林省临江市为我军截获,交东北人民银行转交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其后,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是欧阳修谱牒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开创了私修家谱的新范例,广为后世家谱借鉴,影响直至明清。《夜宿中书东阁》诗是欧阳修晚年创作的代表性律诗,深受其本人的重视,收录在其自订《居士集》中,反映了欧阳修主要的政治经历和晚年的政治生活。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墨迹保留了欧阳修行文思考修改的过程,既是其两篇重要文学作品的合璧,也是其重要的书法纪录。此卷墨迹南宋时得到欧阳修的最大崇拜者周必大的珍藏,元代后递藏于欧阳修六世孙、八世孙手中,明代得到宋濂的鉴赏,清中期入藏清宫,流传有序。在近千年的流传中,衍生了许多关于欧阳修经学、谱牒学、书法的相关研究,影响广泛深远,至为宝贵。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更是反映北宋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作为欧阳修亲手书就的传世之作,汇聚了欧阳修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解读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从艺术特色来看,展现了欧阳修独特的书法风格。欧阳修酷爱书艺,自幼至老学字不辍。四岁时,母亲就教他划沙学字。平时一有馀暇、一见纸笔就练字,自称“余每见笔辄书”。他临习的前代书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怀素等。学过真书,也学过草书。《学真草书》说:“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欧阳修的书法深受颜真卿的影响,追求苍劲古拙的意趣。他的笔画虽露锋却不流浮,既有力度又不失流畅。在《谱图序稿并诗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书法的这种独特魅力。此外,此卷还多有涂改、增删的痕迹,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对文章精益求精的追求。
《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欧阳修的书法代表作,更是他文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体现。在《谱图序》中,欧阳修详细叙述了修谱的因由和原则,体现了他对家族文化的重视。而在《夜宿中书东阁》诗中,则表达了他对政治生涯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些文字不仅反映了欧阳修个人的思想情感,也折射出了北宋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
综上所述,《北宋欧阳修行书谱图序稿并诗卷》是一部集历史、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珍贵文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也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