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元宵节的第二天,也就是雨水前后,东京汴梁的皇宫上空,云集了一群吉祥的鸟。不是鸿雁,而是仙鹤。这群仙鹤来得很有气势。先是发出某种征兆,祥云密布于宣德门上方,皇宫内外无不仰头凝视。鸣叫着飞翔,像是奏响仙乐一般,群鹤盘旋,悠然闲适,有两只陶陶然停驻于宫殿两端上翘的檐角。往来民众目睹了这件奇事,无不惊叹称奇。过了好久,鹤群才向着西北方向飞仙而去。此时,三十岁的宋徽宗登基已经有十二年,天下并不太平,局势严峻,加之自己并不具备帝王之才,骄奢淫逸,天灾人祸不断,民间怨声载道。看着这一奇观,宋徽宗心里激动不已。在这个信奉道教的皇帝眼里,这是一个绝端重要的信号,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至少,早春时节的这一场景,会带来一整年的好运。擅长绘画的他,将目睹的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这就是中国传世名画《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
《瑞鹤图》经历了九百多年世事沧桑,几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仍能完整的保留到今天,称得上是见证了历史的收藏奇迹。《瑞鹤图》是公认的宋徽宗存世工笔写实类花鸟画真迹,为存世绝少的宋徽宗“御笔画”。《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绢本,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右图左书,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赋色浓艳,界画工整。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从书法风格及款印可知此卷书画皆为宋徽宗赵佶所作,赵佶能书擅画,传世作品颇多,但多为“代笔”及“御题画”,此卷作为其“亲笔”弥足珍贵。从形制看此卷或为散佚的《宣和睿览册》之一。此卷后有元来复跋,曾经《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元明流传状况无考,入清为内府收藏。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瑞鹤图》体现了宋徽宗高明的绘画技法,不仅描绘出了群鹤飞翔的细节、动感,而且有高雅的意境,仿佛令观者听得到仙乐袅袅。《瑞鹤图》是一幅半写生作品,笔风细腻,含蓄又生动,彰显了帝王之家的富贵与华丽。它的构图别具一格,与传统绘画完全不同,采用高视角将视线直对高空,巧妙地将彩云和天际线所在位置安于画面中的黄金分割线上,将天空和屋顶形成了上下两分式构图,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十只鹤,各具姿态,其中两只立于殿脊之上,并呈对称回首相望状。右侧的鹤稳稳站立,扭头作引颈高歌状,与众鹤呼应;左侧一鹤收敛了羽翼,是皇家殿宇中常见的鹤态,优雅贵气。浑然一幅玉宇千层、鹤舞九霄的壮丽图画。耐人寻味的是,《瑞鹤图》天空的颜色——石青色,幽蓝、深邃、迷离,是“天下一人”宋徽宗独有的梦境。这种谜一般的色彩,穿越上千年,至今仍旧令人心动。
二十只鹤,像是二十个穿着道袍的道士升仙。宋徽宗是怀着恭敬、爱恋的心情画鹤。格物致知的北宋,对于绘画,十分讲究科学性。传说,宫廷画院的画师们曾画生动富丽的孔雀荔枝图,宋徽宗一张张审阅后,当场指出:“孔雀上土堆,是先迈左脚而不是右脚。”画师们脸上露出了惊疑神色。但反复观察,果然像宋徽宗说的一样。《宣和画谱》中对画鹤专门做了详尽描述:“凡顶之浅深,氅之黧淡,喙之长短,胫之细大,膝之高下,未尝见有一一能写生者也。又至于别其雄雌,辨其南北,尤其所难……”宋徽宗有《六鹤图》,画了鹤的六种姿态,像是科普图一般准确,又极尽优雅,成为后世画鹤的范本。
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作品本身,《瑞鹤图》堪称珍品佳作:群鹤翻飞,姿态百变,翱翔生动,笔致精细,各极其态,以鹤之大,演而为小,为飞翔的一群,而又灵动如生,描写的功夫,超越形而入于神,这对绘画艺术而言难能可贵。画中界画屋脊,工细不苟,时有云气涨漫,隐去部分楼层,避免了界画建筑过多的平列线条造成画面呆板,白鹤在黛青色的天空中翻飞,显得格外鲜明,极富盘旋的动感,并且多而不乱,体现了画家把握大场面禽鸟形态的艺术能力。画面后幅瘦金体的御制御书题记和诗,与画风协调,在审美上与画面相得益彰。《瑞鹤图》虽然为祥瑞之图,但是就在此图创作的15年后(1127年),徽宗被俘,北宋灭亡,即使是不懂得书画气韵的后世观者是否也隐约听见徘徊的仙鹤留下的悠长哀鸣?它们在哀悼气数将尽的北宋王朝和悲哀的宣和道君皇帝。
不得不提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宋徽宗很年轻的时候,大约不到三十岁,即形成了这种独创的风格。除了强大的自信之外,不能不说源自其对艺术的超强领悟能力。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够创造独特审美价值书体的书法家为数不多。大批书家一生临池不辍,苦于不能出前人窠臼。宋徽宗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形成“瘦金体”,锋芒毕露又神闲气定。这种气质,也只他一人独有。
这种笔法形状,与鹤有关。中国文化中,鹤与长寿有关,民间有“千年龟,万年鹤”的说法。鹤为羽族之长,在吉祥鸟中地位仅次于凤凰。虽然徽宗在登基之前,并没有对皇位有深切的觊觎,但既然坐稳了江山,还是渴望他的统治能够地久天长。宋徽宗经常抬头仰望,信奉道教的他,总是期待着来自天庭的表扬,表扬他将国家统治得如何精彩,一切的好征兆,都是盛世华章。“书画天成,唯不能君。”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便是在绢本上绘画和繁荣宋代画院。不知晚年困居北方的赵佶是否还会记起当年汴京上空的鹤群。
当春雨淋漓之时,静静的这幅《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更能感受到一种伤怀之美。仙鹤、殿宇,冷凄凄的,传递着严谨的悲伤。借助历史,或许可以说,那是一个王朝的悲戚气息的某种暗示,又可以说,那是君王凄楚命运的预言。但都是牵强附会。我相信,艺术的直接指向,是情感与心性。宋徽宗之美,穿越千年。令我们眼前的时光,静谧起来。凝神静思,一切过往,都成烟云。只留下美好的天青色,空寂寞,等待我们绘制属于自己的鹤群。
清晓觚棱拂彩霓,
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元是三山侣,
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
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吠当丹关,
故使憧憧庶俗知。
总的来说,《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在绘画技法外,《瑞鹤图卷》还蕴含着深厚的道家思想。赵佶信奉道教,以道治国,自称道君皇帝。在他的艺术作品中,道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赵佶通过描绘这群翱翔于宫殿之上的鹤,隐喻了王朝的吉祥和国家的昌盛。他巧妙地将道家的宁静与预言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道家的哲学韵味。
在作品构图上,赵佶也展现了他的独特匠心。他将视平线定在高处的殿顶,使得宫殿的稳定与仙鹤的飘逸在画面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在深层次上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宫殿代表着人间的权力与秩序,而仙鹤则象征着天地的灵气与和谐。二者在画面上的和谐共生,正是赵佶对于天地人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与体现。
此外,《瑞鹤图卷》还展现了赵佶作为一位艺术家的独特情怀。他在政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夜观此情景,视为祥端,于是即兴作画又赋之。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动与鲜活的气息。同时,他在画后所书的长题,也为我们了解他的创作心境和动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可以看出,赵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怀着对家国天下的美好希冀和对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进行的。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瑞鹤图卷》中汲取到许多启示。它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国天下的命运和前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