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辽宁博物馆馆藏有一幅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元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兮辞卷》,纸本长卷,46.7×453.5厘米。该帖为赵孟頫人生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共有六本,存世真迹有三件。其一藏于上海博物馆,落有年款大德元年;其二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未署书写年代;其三藏于浙江湖州博物馆,写于廷裕五年。
赵孟頫,是中国元代时期的书法大家,以其卓越的书艺成就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归去来兮辞卷》便是他行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展现了赵孟頫书法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品味其艺术内涵的绝佳材料。《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传世之作,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的喜悦与满足。赵孟頫以行书的形式,将这篇辞赋演绎得淋漓尽致,既体现了原作的意境,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孟頫表达隐逸之意的诗作中,提到最多的是陶渊明。这位东晋著名隐士不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赵孟頫《松雪斋集》由他本人于1298年辑成,友人戴表元作序,诗作大多集中在他第一次出仕的十年。在此举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篇为例。如《题归去来图》:“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俯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可见赵孟頫对陶渊明人格的景仰和对自己深陷官场空有退隐之心却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更有“千年只有陶彭泽,解印归来更不疑”的感慨,陶渊明解印归来,赵孟頫却“误落尘网中”,想归隐而不得。正是因为处境的相似、心境的相通,他才对陶渊明的作品尤为中意。或许赵孟頫多次书写《归去来兮辞》并非偶然。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卷首画像、题跋
赵孟頫在《归去来兮辞卷》中展现出了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他的行书,既保持了楷书的端庄与稳重,又融入了草书的流畅与灵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在整篇作品中,赵孟頫的行笔疾徐有致,既有笔锋的犀利,又有墨色的丰富变化,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与动态感。赵孟頫在结体上也有着独到的处理。他的字体结构宽博而稳重,既体现了行书的潇洒,又不失楷书的严谨。在点画的处理上,赵孟頫更是匠心独运,以婉转流丽的行草点画,使得整个作品在平和中见出灵动,秀逸中见出挺拔。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得作品更具观赏性,也进一步凸显了赵孟頫书法的个性魅力。此外,赵孟頫在书写《归去来兮辞卷》时,也充分展现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与感悟。他通过精湛的书法技艺,将陶渊明的田园情怀与归隐之志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书写过程中,赵孟頫不仅注重字形的美观与变化,更在字里行间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体悟,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如果说大德元年本代表的是赵孟頫行书风格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那么将此本作为其潜心二王风格数十年以至炉火纯青的例子不为过,此本可能为赵孟頫50岁至60岁时的作品,即约书于大德七年(1303年)至皇庆二年(1313年)间。从当时赵孟頫行书风格的变化来看。1314年为关键转折时期,他60岁之后“人书俱老”,这时的字“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显得苍劲老到,但即使是雄放为主,其姿致洒脱依然”,明显是将二王的俊秀风姿与李邕遒劲锋利的书体中和而自成一派。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此本《归去来辞并序》可以看出其与大德元年本风格明显不同:结字不再显圆而是较为颁长,起笔不再温润持重而大都露锋、一拓直卜;全篇行、草夹杂,节奏多变,章法更为生动;两字之问牵丝相连更多,全卷共有14处,全篇连贯性更强;前期智永风格特有的肥厚圆劲、捺笔较重的特征已被看似姿媚实则风姿挺拔、灵动秀逸而字不露骨的二王风范所代替。整体的气质韵味还称不上是“雄健放纵”、“苍劲老到”的,明显处于师法二王最为深刻入骨、浑然天成的成熟期,并未见李邕书风。《归去来兮辞》不论是从文意上,还是它背后的陶渊明这一高度理想化的隐士形象上,都与赵孟頫为官三十余年不同阶段渴望归隐的情结颇为契合,那么他选择重复书写这一题材,不仅仅是友人求书或书画往来之作,更是他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与人生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赵孟頫的《归去来兮辞卷》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充满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展示了赵孟頫书法的卓越成就与非凡才华。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的绝佳平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在书法界与文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