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胜寺楹联匾额-忆哲成书法人生

辽宁艺术网
2024-03-11

微信图片_20210528125227.jpg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206号有一座清朝时期的皇家寺院。是清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在其家庙的基础上敕建的莲花净土实胜寺(藏传佛教寺院),因其是清皇室家庙,因此又称皇寺。人们进入实胜寺的山门,会发现在东边的钟楼处悬挂着一口千斤重的铸铁钟(今天依然还在),曾经寺内喇嘛每日按时敲钟报时,钟声浑厚悠扬,全城可闻。伴着钟声,人们晨起迎朝霞,傍晚送夕阳,自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这便是过去有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皇寺鸣钟”。清代著名诗人缪润绂专为“皇寺鸣钟”作述景诗:“五更起钟声,鲸吼宵沉沉。城市日渐高,何来风中音。梵宇号实胜,静向西关寻。希声度高树,殿阁凌绿阴。岂须逢空山,洗我名利心。

实胜寺院内从古自今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和传奇故事,总让人流连忘返。而寺院内悬挂的众多匾额、楹联也非常引人关注。这些匾额、楹联中最多的当属于辽宁著名的书法家姚哲成先生的笔墨。虽然先生已经离去,但其书法的艺术造诣和历程却深深的影响着辽宁的书法艺术。

在辽沈书法界提起姚哲成,人们自然不会陌生。这不仅因为他是书法巨匠沈延毅先生的入室弟子,有着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和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辽宁“九畹”书法家之一等头衔,还源于他高超的书法造诣及在辽沈书坛的用心耕耘。姚哲成一生钟爱书法艺术,在碑帖融合方面取得了成就,形成了强烈的个性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展和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并四次入选全国书法百杰,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书法展。值得一提的是,哲成先生的大量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各省级博物馆等收藏。他本人为全国和辽沈书坛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JPG


7.JPG


4.JPG


9.JPG


8.jpg


先生在辽沈书法界是卓有功绩的早期开拓者之一,荣誉等身,桃李满天下,是当代优秀的书法家代表之一。其书法用笔具魏碑式的强悍粗犷,从而使作品拥有一种朴素、不加雕饰、浓烈的生命情味。结字拙而有趣、线条率意烂漫、布局墨法多变,成为他独有的书法特色。 哲成先生自幼酷爱书法,早年师从冯月庵,后又受业于沈延毅,是当代辽宁地区的代表书家之一。哲成先生的书法各体兼能,尤以行草书见长。他的书艺之路由北碑入手,而求高古于篆隶,求变化于行草,兼涉二王、米芾、王铎等诸家,同时对民间写本书法也极为青睐。转益多师,用宏取精。哲成先生取碑派书法笔势奔放、粗犷朴素的逸宕之势而熔铸于诸体之中。用笔奇肆而迅疾,毫无牵强造作之气;结构多变而有法,倚侧相生,精彩纷呈;节奏自由而舒展,有翩翩自得之势。由此种种缔造了先生书法艺术的天真烂漫、任情恣性、意气风发之态。

640 (4).jpg


640 (1).jpg



640.png




640 (1).png


640.jpg



姚哲成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的厚重与沉稳,又不失现代的灵动与飘逸。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令人赏心悦目。他擅长运用各种书法元素,如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构的疏密等,营造出一种既古朴又新颖的艺术效果。除了个人的艺术成就外,姚哲成还为辽宁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各类书法活动,与众多书法家交流切磋,推动了辽宁书法界的繁荣与进步。他还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授书法技艺和传统文化知识。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书法,为辽宁书法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姚哲成的人生简历和书法艺术造诣,不仅是他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更是对辽宁书法乃至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贡献。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







阅读11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