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刻石-元景造像记

2023-12-15

微信截图_20231215183612.png

元景造像记(北魏)


《元景造像记》是东北罕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北魏刻石,现存辽宁省义县万佛堂石窟,其字体为楷书,碑文风格清劲峻拔,所用书体“洛阳体”为北魏时期“铭石之书”。通过梳理该碑的基本概况,探讨并分析《元景造像记》的书法艺术特点,对我们学习、研究北魏书法有重要意义。

《元景造像记》又名《太和碑》,全称《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造像碑》,建于北魏二十三年(499),是平东将军、营州(今朝阳)刺史元景为孝文皇帝消灾祈福所建。元景是北魏皇室成员,还曾任管理典籍和起草圣旨的集书省长官。1921年出土于辽宁省义县万佛堂石窟,刊刻在该石窟的西区第五窟之内。万佛堂石窟与云冈石窟属于同一时期, 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梁启超跋云:“《元景石造窟记》,出土初拓一纸,周君养庵肇祥所赠。辛酉春夏间,养庵在奉天义州城西北十三里大凌河滨访得者也。”同时发现的还有《韩贞造像记》,但风格不同于《元景造像记》。该碑就窟壁而作,碑身高90厘米(东)-140厘米(西),宽100厘米,现存304字,由于风化严重,下半段碑剥泐严重,已成残碑。因此对碑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依然可以从中略窥文章全貌。文章记叙了当时元景为皇帝建窟并造像的时间、地点及目的,还着重歌颂了皇帝的功德。其碑文是研究北魏时期东北重要的记叙文,因此不仅具有书法审美价值还具有文献价值。

魏碑是北朝书法最经典的呈现形式。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改革达到高潮,书法风格也呈现多元化风貌。营州所处东北边疆地区,但《元景造像记》所使用的书体,则是在洛阳地区流行的“洛阳体”楷书且时间在开创之际,与皇族墓志《元简墓志》为同时期作品。虽然其地处偏僻,但是仍保持着颇高的书法艺术水准,康有为称之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可见在“太和改制”下,“书风北传”对营州地区文字影响颇深。本文将从结体、用笔、章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艺术特征。

微信截图_20231215183713.png

碑刻局部


通篇来看,《元景造像记》大多数字字形偏长,虽是比较成熟的魏碑楷书,但书体中仍有隶意尚存,正如梁启超在题跋中所说:“其书由八分蜕入今楷、痕迹尽化,而神理固在。”这是北朝魏碑所共有的特点。其整体结构紧凑,字形整体向右上倾斜,笔势开张,转折处内收,是标准的“斜划紧结”式楷书。如“可”字的横画尾部上挑,极具隶意;“妙”字左低右高,撇画拉长平挑,与女字旁穿插避让,显得空间结构和谐稳定;“無”字把“灬”改写为横,并具有行草书特点的连带关系,使得整个字更加生动活泼。结构上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横画起笔下按,左低右高,收笔下顿。还有一部分横向上挑,保留隶意。第二,撇画与捺画笔势舒展,形成中宫收紧,字势向右上欹侧之态。第三,不但具有俯仰、向背等楷书技法还具有行草书中呼应、连带等特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元景造像记》用笔以方笔为主,点画线条劲挺,笔力劲健。横画俯仰变化明显,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如“下”“平”等字,横画侧锋起笔,粗细相对匀称,中段稍细,收笔先向上顿后下收;第二种,如“元”“切”等字,横画整体向右上倾斜,收笔直接停顿;第三种,如“普”“栖”字,横画同样侧锋起笔,在收笔处上挑。撇画与捺画多露锋入笔,笔力劲健、舒展,富有张力,行笔中段略带弧度,收笔处多平挑出锋。钩画形态多成三角状,竖钩多向左上方出锋。

《元景造像记》的章法十分工整,并无规整的界格,字体大小也并不统一,因此少部分字有轻微的上下错落之势。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由此可见,章法对于优秀书作的影响。《元景造像记》字字独立,上下顾盼,左右呼应,用笔灵动自然。整体上横成行,竖成列,每列气韵连贯,总体呈遒劲秀挺之态。还因石质及风化问题,导致碑面斑驳,使得该碑具有自然古朴的意味。

《元景造像记》文辞雅驯,书法隽秀,刻字精美,其雕刻手法采用北魏时期中原地区石窟的“双刀复刻法”,可看出刻手镌刻手法十分娴熟。董天华在《元景造像题记跋》中说:“字体雄伟遒劲,可与张猛龙诸碑相颉颃也。”梁启超也在题跋中说:“天骨开张,光芒闪溢。”康殷在《元景造像记》临摹本序中说:“而刻手尤其高明,刻出了毛笔书写的效果,这在北魏名碑中也是极为少见和宝贵的。”可见书家学者对此碑的评价颇高。《元景造像记》不仅是北魏楷书的精品之一,更是后世学习魏碑的经典范本。我们在进行楷书创作时也可借鉴其风格特点,结合自己的学书体悟并加以运用,寻找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


阅读37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