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刘贤墓志,为带有龟趺座的碑形,圆额方底,碑首浮雕四螭,身尾蟠纠,头下垂,碑额阴刻篆书“刘戍主之墓志”。三行六字,字体近篆书,兼具隶书韵味。阴面浮雕双鸾交颈,四面连文环刻,总计194字。碑文隶书,浑厚自然,已无典型汉隶的雍容典雅,且简体、俗体字较多。志主刘贤是北魏营州临泉戍主,是品位不高的下级地方官吏。志文中记载了刘贤的籍贯、官职、生平及其先辈由陕甘迁居“营土”的戍边历程。此墓志为研究辽宁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北魏早期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墓碑的形式,反映出这一时期墓碑向墓志过渡的形态,为研究中国古代墓志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
刘贤墓志(正)
刘贤墓志(背)
《刘贤墓志》隶书是比较特别的一种,书刻者似乎很在意表现隶书的翻挑,字形长,撇画的末端书刻成“折刀头”,这是汉魏之际隶书上的出现的特征,这块墓志的石质,作碑形,下有龟趺。由于书刻者疏于隶法,该志隶书的结体已失西晋隶书的严整之势,有的笔画作楷式。总之,北魏平城时期的隶书是承接十六国隶书而来,也可以看作是西晋隶书的余脉。启功先生称:其“构造和笔画姿态都想学隶书,但书写技巧不纯,笔划无论方圆粗细,写得总不像汉碑那样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