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碑刻-崔遹墓表遗存

2023-12-15

微信截图_20231215173401.png


崔遹(yù)墓表,源自一座距今1600多年前“后燕”重臣崔遹(yù)的墓葬古墓。这座古墓就是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当时出土了一对墓表。此墓表或出其门生故吏之手,字势沉重开张,隶意昭然,初具魏碑体格。

崔遹,距今1600多年前十六国时期“后燕”政权的一位重臣。辽宁省现今最有名的‘三燕’时期墓葬是‘北燕’冯素弗墓,但因为冯素弗墓没有发现墓表和墓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后燕崔遹墓,尤其是他的墓表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一座墓葬往只有一块墓碑、墓表或墓志,但崔遹墓却同时发现了两块,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崔遹墓出土的这两块墓表均由绿砂岩制作而成,与石椁中大块石板材质一致,都来自附近的山上。但这两块保存较为完整的墓表尺寸不一,其中一块高30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另一块较大较薄,存高55厘米、宽62厘米,厚6.5厘米。较小的一块上刻着“燕建兴十年昌黎太守清河武城崔遹”三行15个字;较大的一块上刻着“燕建兴十年昌黎太守清河东武城崔遹”三行16个字。两块墓表,一字之差,主要体现在“武城”前面有没有“东”字。除了一字之差外,经过比对,较大一块墓表石头材质比较小一块粗糙,形状也是不是很规整,似乎是利用自然石板简单凿刻而成。

微信截图_20231215173559.jpg

崔遹墓为什么会同时凿刻两块墓表?这两块墓表为什么仅一字之差?对于第一个问题,时至今日也无法解释。第二个问题,则可以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答案。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可知,崔遹的原籍是清河郡,武城或东武城都是清河郡所属的县,大体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西北一带。历史上,“武城”和“东武城”的名字都存在过。汉代时称“东武城县”,到了晋太康年间曾去掉“东”字直接叫“武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即公元280年至289年这十年间,曾用“太康”年号。崔遹死于后燕建兴十年(公元395年),这时,距离“太康”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通过这两块墓表可知,后燕时期,“武城”和“东武城”的名字都在沿用。作为墓主人的崔遹,《魏书》《北史》等历史文献对其都有记载。不过,《北史》中将他的名字写为“崔遹”,而在《魏书》中则写为“崔適”。到底哪个写法是正确的呢?因为《魏书》成书时间早于《北史》,所以,过去一些学者认为《魏书》的写法是正确的,即应为“崔適”,直至1979年崔遹墓表的发现,才平息了这一争论。


阅读2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