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邱俭纪功碑
在东北地区出土的诸多古代碑刻中,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毌(guàn)丘俭纪功碑可谓弥足珍贵。仅有40余字的毌丘俭纪功碑的碑文,可谓字字珠玑,堪称研究中国东北史的精粹文书,对于研究中国书法也有极高的价值。毌丘俭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的一员猛将,所谓的“毌丘”,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复姓之一,“俭”则是他的名字。毌丘俭为河东郡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魏明帝时官至尚书郎,后任荆州刺史、幽州刺史。因平定公孙渊有功,被封为安邑侯。为曹魏政权巩固辽东、开拓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民族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中原汉族保持密切联系的一个民族,属古貊(mò)族的一支,兴起于浑江和鸭绿江中下游地区。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首领朱蒙建立政权,建都于卒本川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同时,在国内城北的丸都山上建丸都山城。公元668年被唐灭掉,存世700余年,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中建立政权时间长、影响力较大的民族之一。
魏正始(公元240-249年)年间,正是高句丽第十一代王东川王位宫执政。位宫这个人,勇力过人,善鞍马骑射,曾协助曹魏攻打过辽东的公孙渊。同时,还帮助曹魏劫杀了孙吴渡海而来联络高句丽、共同夹击曹魏的使者。曹魏攻灭公孙渊地方政权后,暂时将军事力量全力投放到统一长江流域的战事上。此时,高句丽的势力渐渐强大,并企图趁曹魏在辽东地区军事力量的空虚,开始向辽东扩张,并曾一度进犯到辽东的西安平县(今鸭绿江畔的九连城)。西安平县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以出入黄海,控扼渤海。如果渡海,可以自由进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朝鲜半岛南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如果占据了西安平县,高句丽就有了更广阔的回旋余地。魏正始三年(公元242年),高句丽侵扰西安平县,曹魏政权识破了高句丽这一战略企图,并立即派谴勇将毌丘俭回师辽东。毌丘俭遂于正始5年(公元244年)率万人从玄菟郡(今抚顺市)出发征讨高句丽,大获全胜,占领丸都山城,位宫携妻而逃。正始6年(公元245年),毌丘俭复征高句丽,位宫逃往买沟,毌丘俭谴派玄菟郡太守王颀追击。王颀一直追击位宫于千里之外,越过南沃沮至北沃沮,抵达肃慎的南界,彻底打跨了高句丽的军事力量。高句丽在这次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王都被毁,死伤数万,人民流离失所,元气大伤。毌丘俭为纪念这场军事胜利,命令工匠刻石纪功,这段历史一直存留在《三国志·魏志》毌丘俭的传记中,然而,历代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这句“刻石纪功”的份量。
时隔1600年后,在1904年的春秋之际,清末奉天所属的辑安县(今属吉林省集安市)团练总长高德隆,奉集安县知事吴光国之命,率领集安军民修筑板叉岭通往集安县城的公路时,来自同聚保马蹄沟村的乡民王海太等人,在凿石挖土时于荒山坡地上发现了一块奇怪的残断碑石。残碑长39厘米、宽30厘米、厚8厘米。乡民不识碑文,随送给了同聚保的团练张维臣。张维臣见碑上有许多汉字,便将残碑交给了他的上司、时任集安团练总长的高德隆。高德隆虽然是行伍出身,但他通晓金石碑刻,酷爱释读古文。待他将碑身剔除尘土,发现碑文的书写字体和释读出残碑的内容后,便喜出望外。碑文为典型的汉代隶书阴刻,字体端庄、笔画规整,由右至左竖行錾刻,可释读的字体为七行,47个字,另有3字已残,共计50字。高德隆知道,这块残碑将揭开尘封千年的历史之谜。于是他亲自率领军民到达残碑出土的现场,动员一切力量对残碑出土地点和周围地带都进行了认真的查找。遗憾的是,除了此残碑外,绝无任何痕迹。高德隆只好将残碑运回集安县城,呈献给知县吴光国,收藏在集安县的劝学所内。
发现毌丘俭纪功碑的消息不胫而走,日本浪人廉谷重金贿赂劝学所所长曲万修,准备将纪功碑盗卖给日本人,并约定在鸭绿江畔交货。不料事情败露,被高德隆率伏兵将日本浪人廉谷和曲万修一并当场抓获,毌丘俭纪功碑未能流失国外。后来,为了防止再度发生以外,吴光国又派人专程护送毌丘俭纪功碑于省城奉天,交给了当时的奉天省咨议局副议长、人称“奉天大儒”的袁金铠。后归张作霖所有,存放在张氏私宅。日本人占领沈阳后,纪功碑被收藏在当时的“满洲国立奉天图书馆”,后移交给“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1949年7月,东北博物馆成立,接受了原藏于“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的毌丘俭纪功碑。1959年,东北博物馆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毌丘俭纪功碑发现100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学大师们的关注,王国维、罗振玉、罗福颐、金毓黼(fǔ)等人都专门撰文研究、考证、注释和订补此碑。其中,以王国维先生的考证最为精确。毌丘俭纪功碑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所发现的历代碑刻中最早的碑刻作品,铭记了三国时期曹魏名家毌丘俭征伐高句丽的战事经过,可与《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相印证,是有关高句丽史实最早的一块碑刻,堪称国宝。